首波冷氣團恐要來了!這天「急凍剩14度」 連5天下雨
2022-12-07 / 新聞時事
受東北季風橫掃,今(7)日全台最低溫落在花蓮壽豐鄉,僅有14.2度;不過,這一波還不是最冷,「這2天」溫度逼近大陸冷氣團,可能有機會降到14度或以下。氣象專家坦言,有可能是今年首波冷氣團。
根據中央氣象局回報,今天清晨本島平地最低溫位在花蓮縣光復鄉的14.2度。氣象局指出,今日東北季風稍減弱,各地溫度略微回升,但清晨仍是偏涼,中部以北、宜蘭僅16到18度,南部、花東19、20度左右。
不過,這一波並非最冷,下週三(14日)、下週四(15日)將再降溫。氣象局提醒,東北季風週五(9日)報到,將會持續影響到下週,愈預計最冷的時間點將會落在下週三、下週四。
不只一般冷,可能還是今年首波冷氣團!氣象達人彭啟明、資深天氣分析師吳聖宇今日直播透露,當台北站預測低溫有機會降到14度或以下時,才會稱為「大陸冷氣團」。而彭啟明直言,「下禮拜可能是今年第一波來台灣的冷氣團。」
天氣風險指出,就短期預報來說,下週三、四影響台灣的冷空氣強度,可能就在大陸冷氣團的邊緣,北部地區要留意溫度下降趨勢,再來展望到年底前因為連續的大陸冷高壓冷空氣南下,有可能溫度都會比較偏涼偏冷。
至於降雨部分?氣象專家吳德榮在專欄表示,週五(9日)至下週二(13日)共5天,都是北部、東半部有局部雨,中南部晴時多雲的天氣。
轉自此處
《女神降臨》作者結婚!婚紗照曝光
2022-12-05 / 新聞時事
南韓網路漫畫《女神降臨》人氣頗旺,還被改編成由文佳煐、車銀優和黃寅燁所主演的同名電視劇,除了作品本身吸睛之外,其作者貓咪(야옹이,Yaongyi)的精緻外貌和漫畫級身材也是一大焦點。3日貓咪透過IG發布重磅消息,已與《青春白卷》作者田善旭(전선욱)結為夫妻,並曝光絕美婚紗照。
貓咪3日於IG發出與丈夫的韓服婚紗照,表示已經遇到想攜手共度餘生的人,希望眾人給予祝福,他們將會帶著這些祝福互相扶持,彌補彼此的不足,從此過上幸福生活。
接著次日加碼分享多套西式婚紗照,能看到貓咪穿著透膚蕾絲婚紗及露背禮服,與丈夫甜蜜相擁、微笑對視,看起來非常幸福,眾粉絲也留言祝賀「恭喜結婚」、「真的好漂亮」、「你真漂亮,看起來像個洋娃娃」。
貓咪先前曾有一段婚姻,後於2019年7月離婚,回歸單身貴族的她曾說自己將不會再婚,但在2020年時公開了與田善旭的戀情,兩人一同坐在窗前比心,並於照片上標記男方認愛。(編輯:李惠婷)
轉自此處
iPhone續航力越來越短?蘋果證實「1習慣」更耗電
2022-12-02 / 新聞時事
許多果粉的iPhone用久了都會覺得電池續航力不如以往,有不少人為了省電,都習慣將背景APP關閉,其實這個習慣反而會讓電量狂掉,外媒《The Sun》報導指出蘋果官方就建議用戶不要經常關掉在背景運作中的APP。
許多人認為關閉背景的APP可以讓手機速度更快,也能節省耗電量,因為它們認為在背景待命的APP會不斷運作,但蘋果表示開啟APP之後會在背景待命,就是因為要讓用戶更有效率的使用。
人們普遍認為在背景中的APP會持續不斷運作,然而真相是這些APP在背景會處於「凍結」狀態,不會消耗手機資源或電量,但若是關閉APP後再重新啟動,其運作所需要的耗電量會比在背景待命更多,因此重複開啟關閉會使得電量大幅消耗,長時間下來更會傷害電池壽命。
3C達人Tim哥先前曾在個人YouTube頻道表示,影響電池壽命的關鍵並不是長時間使用,而是「高溫發熱」,因為高溫可能會破壞電池的化學物質,進而影響電池壽命,使得電池健康度下降。
轉自此處
癢癢別再抓了!「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治療一次解答
2022-12-01 / 新聞時事
季節轉換之際,氣溫變化大,易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復發,「癢癢別再抓了!」是近來皮膚科診間常聽到的話,一名5歲男童因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整晚不停抓癢,無法入眠,不只破皮流血,傷口甚至出現發炎、流膿等細菌感染的情況,患處佈滿新舊傷口,令人相當心疼。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施怡賢表示,小朋友因搔癢難耐,無法獲得充足睡眠,精神不濟的情況下,影響到白天的飲食、學習等活動,家長也感到滿滿的疲倦與挫折。
施怡賢指出,與異位性皮膚炎奮鬥是條漫長的道路,雖不一定能根治,但卻可以控制。平時以加強保濕、避免刺激、遠離過敏原為照護原則,降低觸發因子;在發作時,則建議依照嚴重程度輔以局部或全身性的治療。隨著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戰勝異位性皮膚炎不再遙不可及。
異位性皮膚炎成因
異位性皮膚炎為台灣常見的皮膚疾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的發炎疾病,主要是由先天性免疫調節異常及表皮內在調控失調所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形成和兩大因素有關:
表皮屏障缺陷:像是纖聚蛋白缺陷、神經醯胺不足等等。
免疫細胞過度反應:當特定免疫細胞以及T細胞過度活化,就會造成皮膚發炎,形成泛紅、發癢、脫屑等臨床表現。
異位性皮膚炎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分布隨著年齡而有所不同:
嬰兒及幼童:病灶主要分布在臉、手肘及膝蓋。
年紀較大的小孩:在四肢彎曲處出現慢性苔癬化病灶。
青少年或成人:少部分病患可能會好轉,不再復發;但大多會持平或改變型態,甚至變成嚴重的局部病灶或全身性輕度病灶。
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5~20%的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台灣則有超過200萬名患者。很多病友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病,除嚴重搔癢帶來的不適外,紅斑、丘疹及反覆發作造成的皮膚苔蘚化,不僅讓病友對治療失去期待,產生壓力與負面情緒,也間接影響到患者自信、社交及人際關係發展。施怡賢舉例,曾有患者因手部有大片病灶而不敢與人握手,長久下來演變為社交障礙,加上其消極態度,在求學及求職過程中頻頻碰壁。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式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牽涉到多種機制,少數特別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甚至可能需要醫師開立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一般常見的輕微異位性皮膚炎可由以下3大治療產品來改善:
皮膚保溼劑:皮膚保溼是對抗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要素,含水量較少的油性軟膏通常有較好的保濕效果,含尿素成分的亦可提升保濕效果。保濕產品應該一天至少使用兩次,或是在感覺到皮膚粗糙乾燥時就使用,特別是在皮膚清潔之後,例如洗澡或洗手。
皮膚止癢劑(抗組織胺):異位性皮膚炎會伴隨皮膚癢的症狀,因此病人經常使用抗組織胺外用藥膏來抑制患部的發炎反應及搔癢感。市面上許多止癢藥膏會添加薄荷醇、冬青油或樟腦等清涼劑,透過清涼感來分散對癢感的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患部皮膚若過於脆弱敏感,也可能因為清涼劑的刺激而誘發紅腫等反應。此外,2歲以下兒童應避免使用添加薄荷醇、冬青油或樟腦等清涼劑之藥膏。對於搔癢感較嚴重的人也可併用口服抗組織胺,但應注意第一代抗組織胺容易有嗜睡的副作用,使用後應避免操作機械或開車等需要專注的工作。
外用類固醇:外用類固醇可說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力,但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會造成皮膚變薄、變色等問題,且類固醇的強度與劑型不同,適用的皮膚部位也不一樣。民眾使用時應遵照醫療專業人員的指示,切勿自行用藥,亦勿自行增減頻率及塗藥範圍。
如何照護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施怡賢建議,若對象為幼童,除了定期就醫接受治療,發病時可先從降溫、通風開始,並利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以免抓傷;平常則注意保濕、避免刺激及遠離過敏原等照護原則。
至於兒童或青少年,在心理支持的部分得特別注意,像是青春期的焦慮,或是求學、準備考試過程中的壓力都有可能觸發皮膚炎。以藥物控制、改善病況外,必要時也可尋求心理諮商協助,或是找到適合方式抒發內心壓力,像是適度運動、規劃具創造性的休閒活動或加入同儕團體分享心情等。
轉自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