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融天然綜合堅果 廣融天然綜合堅果

    「未洗、不去皮」農藥檢驗高標準! 浸泡、流水清洗降殘留

    2022-11-29 / 新聞時事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偶爾可見媒體報導,某種農產品被檢出含有多種農藥殘留!有民眾疑惑,當農產品殘留多於一種農藥,但每一種農藥的殘留量都符合法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時,是否為安全產品呢?

    多重「微量」農藥殘留 不會加乘毒性

    農作物常見的病蟲害有炭疽病、灰黴病、白粉病、果腐病、薊馬類、二點葉蟎等,栽種時可能需要施用不同藥劑,因此有可能造成一種以上農藥殘留的情形。食藥署說明,一般人每天吃進五花八門的食物,無論是殘留單一農藥的多項食物同時食用,或是食用殘留多種農藥的單一食物,在風險管理上並無不同;因為化學物質是否會造成健康危害,須視人體實際暴露量而定。

    依據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一般食品在多項微量農藥殘留濃度下,並不會加乘毒性,也不會產生另一種更毒之物質,亦即發生雞尾酒效應的風險極低。因此,目前世界各國對於食品中農藥殘留的管理,仍是依個別農藥來制定殘留容許量標準。

    農作物不洗、不去皮評估 高標準檢驗農藥殘留量

    訂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時,除依據田間殘留試驗結果,更需要綜合評估農藥的各項毒性試驗報告,並以毒性試驗的最大無作用劑量(NOAEL),考量物種及個體差異,取得農藥的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做為安全評估的界線。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所訂定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都是假設農作物未清洗、未去皮、未烹調的最高殘留情形,來進行安全評估,且在人體總暴露量低於ADI的前提下才能訂定,以確保訂定之容許量標準對民眾具有足夠的保護水準。因此,只要農產品檢出的農藥殘留量符合法定標準,就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先浸泡、再以流動水清洗 降依農藥殘留量

    食藥署提醒,為了降低飲食殘留農藥的風險,建議民眾可多選購來源清楚、當季的農產品,食用前先以清水浸泡,再以流動的水清洗,即可有效去除大部分農藥殘留,更加安心食用。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長者玩跳舞機、線上麻將 竟能「預防失智找上門」

    2022-11-28 / 新聞時事

    台灣從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這也讓國人逐漸重視「防老」觀念,陽明交大健康長壽與老化研究中心團隊針對「遊戲防老」做了為期半年的測試,結果發現長者可以透過電玩遊戲,像是跳舞機、線上麻將等達到預防失智的效果。

    長者玩跳舞機、線上麻將 竟能「預防失智找上門」

    左右隨著音樂搖擺全身動起來,不少民眾對跳舞機都不陌生,只是沒想到玩跳舞機還能預防失智找上門。陽明交大健康長壽與老化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透過運動或認知訓練課程確實對預防失智有幫助,不過若要持續做一輩子也有難度,因此以遊戲方式再經過科學上的驗證,也可以得到一些健康上的效果。

    長者玩跳舞機提升靈活度 線上麻將增辨識能力

    陽明交大健康長壽與老化研究中心團隊找來120位平均年齡60歲左右的長者並分成兩組,一組經常玩跳舞機,另一組經常玩線上麻將。

    在經過半年的研究測試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其中跳舞機組,腦部掌管肢體靈活度、認知功能、情緒處理及注意力的基底核出現顯著進步;而線上麻將組則是在掌管文字、顏色、形狀及臉部辨識的梭形迴上,能力和反應也有提升。

    陽明交大護理系教授童恒新說明,由於跳舞機組在坐下的時間會大幅下降,因此身體及心理在客觀上結構式的腦影像改變,都有非常明顯的進步。

    防失智!多吃鮭魚少攝取碳水 睡飽、多動、勤學習

    另外,根據「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期刊上的研究指出,每週吃2至3份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像鮭魚、鮪魚及秋刀魚等,還有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每天至少睡7.5個小時、搭上每週至少運動3次,包含有氧、重訓等都可以預防失智發生。不過醫師提醒這些是屬於大方向的建議,還是要根據自身的狀況做調整。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洗菜用小蘇打、鹽水⋯恐越洗越糟!教你9種蔬果「這樣洗」最沒農藥

    2022-11-25 / 新聞時事

    現代人強調吃得健康,也知道多吃蔬果對身體有益,不過很多人擔心蔬果農藥殘留,疑惑到底要不要用清潔液、小蘇打、鹽巴水來處理?營養師表示,其實都不用,只要掌握正確原則,就不會有農藥殘留的疑慮,還能減少營養成分流失,吃得安心又健康。

    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許多人擔心蔬果有農藥殘留,清洗是唯一減少農藥的方法。透過清洗步驟,除了洗去農藥之外,還能去除灰塵以及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只要正確清洗,蔬果就能安心食用。

    不同蔬果適用不同清洗步驟

    一般水果:原則上先浸泡再沖洗,最後切除蒂頭等部位。

    【不須去皮的水果】小蕃茄可先浸泡5分鐘再用流水清洗,至於最有農藥殘留疑慮的草莓,因為外皮充滿細孔,導致農藥更容易附著,清洗時更要慎重。可用濾籃先在水龍頭下沖一遍、浸泡5至10分鐘後,再用流水逐顆沖洗。

    【要去皮類的水果】如木瓜、火龍果等,可以用軟毛刷搭配流水輕輕刷洗,再去皮食用。

    包葉菜類:高麗菜、小白菜等這類多層次的蔬菜,要特別將褶皺打開清洗。先將外面兩層葉子撥掉,裡層撥開浸泡五分鐘後,再以流水清洗每層葉片。

    青花菜和花椰菜:先以流動清水沖洗,訣竅是持花梗處快速地上下進出水面;如果縫隙裡有小蟲,可以切小塊挑出。

    根莖類:先沖洗乾淨,搭配刷子刷淨表面再削皮;如果想連皮一起吃更多營養,就一定要刷乾淨。

    小葉菜類:如青江菜、小白菜、菠菜等,先撥開葉面,清洗凹凸處,尤其需特別注意接近根蒂的部分也要清洗到。

    果菜類:如彩椒等果菜類,先清洗再切除蒂頭。

    瓜菜類:先清洗乾淨,再用刀具去除頭尾及種子部分。

    豆菜類:先清洗乾淨,再去除頭尾及老絲等不食用的部分。

    漿果類:如葡萄需先用剪刀連梗一起剪下,最好連梗剪下,不要用拔的,接著再用流水清洗。

    清洗是唯一減少農藥的方法,差別在用水量的多寡及怎麼減少營養成分的流失。如果覺得上述方法太難記,可以先記住兩個原則來處理大部分的蔬果:

    用流動的水清洗:使用流動清水是最好的,不必使用鹽水、小蘇打粉或是蔬果清潔劑,因為可能又會產生清潔劑洗不乾淨的問題。 去皮、去蒂頭和截切:去除不需食用的部位,如蒂頭、根部、凹陷的地方,可避免蔬果表面農藥殘留,從切口處滲入組織。 高敏敏特別提醒,使用任何工具處理蔬果時,都盡量放置於最後一個步驟,避免農藥污染工具 再污染到其他蔬果,也建議要烹飪時再做清洗蔬果的動作,因為若先洗乾淨儲存,會使細菌生長滋生,提升腐敗機率。但是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多吃水果蔬菜對健康的好處超過農藥所帶來的風險,只要正確清洗乾淨,就可以安心享用。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男挖屏東超商店員眼睛等案 判刑5年定讞

    2022-11-24 / 新聞時事

    有思覺失調病史的楊姓男子不滿屏東潘姓女超商店員制止抽菸,徒手施暴摳挖雙眼,另犯傷害范林姓婦人案;一審、二審均判刑5年,案經最高法院日前駁回上訴定讞。

    楊男民國110年6月30日清晨在屏東縣高樹鄉興店路某家早餐店前,因細故朝與其母有糾紛的范林姓婦人持菜刀揮砍,造成婦人腦震盪、肋骨骨折、多處割傷、擦傷;同年9月26日,楊男因在超商前抽菸遭制止,竟以手指摳挖潘姓女超商店員雙眼洩憤。

    一審屏東地方法院認為,楊男已有傷害前科,僅因細故即對范林婦人拳打腳踢,持菜刀揮砍,另以手指摳挖潘女雙眼洩憤,所為實有不該,應予相當程度責難。

    一審考量,雙方未和解,楊男也未獲被害人諒解,加上他患有妄想型思覺失調症,辨識行為違法能力有輕微降低,就女店員部分依重傷未遂罪判刑4年,傷害范林婦人部分以傷害罪判刑1年2個月,2罪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

    案經上訴,二審由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審理,認為一審認事用法皆無違誤,量刑及定執行刑也算妥當,並無任何偏失或違法之處;屏東地檢署檢察官認為應論以殺人未遂罪,量刑過輕等為無理由,據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案經檢察官上訴,最高法院認為,二審判決並無違背法令之處,日前駁回上訴,全案定讞。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點外送沒勾餐具!他一打開「沒附碗」氣炸吐1句 兩派網吵翻

    2022-11-23 / 新聞時事

    現代外送平台發達,不過也衍生出許多糾紛。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公社》中發文,表示在外送平台點餐,因為沒有勾選餐具,因此送來時沒附碗筷,讓原PO崩潰直呼,「我以為要筷子湯匙才要勾」,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

    昨(23)日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公社》中發文,表示訂外送沒有勾選「需要餐具」選項,結果送來時餐點不僅沒附筷子、湯匙,連碗也沒有,讓原PO崩潰直呼,「原來要碗還要勾選餐具,我以為要筷子湯匙才要勾,以為都會給碗欸」。

    原PO著說,下次不管需不需要筷子、湯匙都一定要勾,「沒勾不會有碗,也沒有要討拍,只是抱怨我自己沒有勾選餐具結果沒有碗,看來很多人訂外賣的時候,認知上都是不勾選餐具就沒有碗噢」,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

    有網友認為碗也是餐具的一種,店家若沒有附碗,就可能用塑膠袋裝,原PO只能接受,「所以碗是不是餐具嗎」、「呃 要不然你以為碗是什麼?家具」、「個人覺得用餐需要的器具用具都屬於餐具,碗難道不是免洗用具嗎」;不過也有網友表示,餐具應該指的是筷子、湯匙,「我也覺得至少要附碗耶,筷子湯匙那些是我們一般認知的餐具,真要說的話碗是食器」、「若不勾餐具就沒碗,我會給負評。我認知就是筷子、湯匙是餐具」。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