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融天然綜合堅果 廣融天然綜合堅果

    沒有粉色及天峰藍 iPhone 14全新「主打色」曝光

    2022-08-05 / 新聞時事

    蘋果即將在9月發表iPhone 14,除了規格升級之外,官方會推出何種限定顏色也成謂不少果粉關注的焦點之一,近日爆料客Jioriku指出「紫色」將會是iPhone 14的主打色,將會取代iPhone 13的「天峰藍」配色。

    爆料客Jioriku在推特表示,iPhone 14將會推出綠色、紫色、藍色、黑色、白色和紅色,而粉色將被紫色取代;iPhone 14 Pro則是會有綠色、紫色、銀色、金色和石墨色,紫色將會取代天峰藍;儘管至目前為止,有關iPhone 14配色的傳言相當多,但紫色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提到,因此外界人為蘋果為iPhone 14推出紫色的可能性很高。

    在規格方面,Jioriku得知的消息也與其它爆料傳聞相近,蘋果將會拉大入門與高階Pro機型的差異,iPhone 14 Pro前螢幕將捨去瀏海,改用如同驚嘆號般的打孔設計,搭載A16晶片、相機主鏡頭升級4800萬像素等;Jioriku也加碼透露,蘋果原本有意使用鈦合金作為iPhone 14 Pro的外殼,但考量到成本後決定取消該計畫。

    另外,Jioriku表示iPhone 14四款機型的儲存容量不會改變,將會維持與iPhone 13相同的配置,不會出現傳聞中的2TB大容量機型;至於充電方面,有線充電有望支援30W的快速充電,無線充電則是維持不變。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每36分鐘就有一名女性罹患乳癌!營養師爆乳癌「危險因子、防癌要點」

    2022-08-04 / 新聞時事

    蔡庭語/綜合報導

    乳癌是國內女性最好發的癌症之首,近年來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像是不久前年僅40歲台灣女歌手朱俐靜因乳癌病逝,令許多歌迷感到惋惜。據統計,台灣每36分鐘就有一名女性罹患乳癌,而每天平均有7.3人死於乳癌!營養師李其昀在臉書粉專《零距離營養師 David 李其昀》提醒各位女性朋友,除了要定期安排乳房檢查外,其實在飲食上也需要多加注意,以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飲食會影響荷爾蒙分泌,體內賀爾蒙不平衡是導致乳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過多精製糖的攝取,容易讓身體呈現發炎狀態,造成免疫力下降,當免疫力低落時,癌細胞就可能伺機生長。

    遠離環境荷爾蒙

    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素 (endocrine disrupter substance, EDS)」,是許多有害人體的化學物質組成,分子類似體內的荷爾蒙,干擾身體的機能健康,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癌症、內分泌系統失調、生殖系統受損。日常減少加工食品攝取,選擇標示安全的食品,避免使用保麗龍、塑膠容器、免洗筷,減少地球的汙染,也減少環境賀爾蒙的攝取。

    減少抽菸酗酒

    菸、酒是對身體很大的刺激因子,會造成身體的慢性發炎現象。當細胞開始慢性發炎,罹癌的風險就會大幅度的提高,建議大家盡量戒掉菸、酒,能夠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另外,除了避開一為險因子外,飲食均衡補充也是很重要的,為此營養師李其昀也整理了以下幾種應多補充的食物:

    大豆製品

    黃豆含植物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含量不高,是一種類女性雌激素的分子,也像臨床上使用抗荷爾蒙藥「泰莫西芬」的結構(此藥物是避免乳癌復發的抗癌藥物),可以抑制雌激素的合成,減少乳癌罹患風險,豆製品每天1到1.5份(約1杯)是安全的,但切忌過量,天天把豆漿當水喝反倒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如果本身已經有乳癌或是曾經罹癌的患者,更不可以過量攝取。

    十字花科蔬菜

    十字花科蔬菜是一種寶藏蔬菜,含有特別的營養素吲哚、植化素等,能夠有效抗發炎、減少癌症發生的機率,例如:綠花椰菜、高麗菜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

    omega-3脂肪酸能抗發炎,預防細胞病變。例如:鮭魚、鮪魚、鯖魚、秋刀魚等,深海魚類大多是omga-3脂肪酸的主要食物來源。

    最後,營養師李其昀提醒,預防乳癌的罹患與復發,最重要的幾點就是舒緩壓力、體重控制、均衡飲食、戒菸與限制酒精攝取,藉由身心靈的放鬆就是預防癌症發生最好方法。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今防劇烈天氣!吳德榮揭熱帶擾動接近時間點:降雨更明顯

    2022-08-03 / 新聞時事

    生活中心/張家寧報導

    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最新歐洲模式模擬顯示,今、明兩天受偏南風影響,大氣不穩定,迎風面南台灣有對流發展,並逐漸擴展至其他地區,應持續注意大雷雨及劇烈天氣,午後發生的機率高於其他時間。

    今日氣溫方面,吳德榮指出,今白天最高溫回升至35度左右,各地區氣溫北部23至35度,中部23至35度,南部24至34度,東部22至35度。

    吳德榮表示,根據最新模式模擬顯示,週五至下週二台灣在太平洋高壓邊緣,天氣好轉為晴朗炎熱的天氣,但大氣仍不穩定,午後山區及部分平地有局部雷陣雨。

    下週日至週二東南部及恆春半島則因「熱帶擾動」外圍的水氣,降雨漸趨明顯,7日起南海又有「季風環流」逐漸成形,有利「熱帶擾動」在其右側發展,並順著環流下週二移至廣東海面。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醫師:感染新冠不能等同於肺炎或疾病

    2022-08-02 / 新聞時事

    對於當前民眾重覆感染新冠的現象,美以美醫院傳染疾病控制首席醫師江華指出,目前有一個重要概念需要澄清,到底「感染」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測試抗原或PCR陽性即定義為感染,那麼每人都有可能重覆感染。他個人認為,感染或核酸陽性不能等同於肺炎或疾病。

    江華說,各種病毒細菌無處不在,人們每時每刻都在與大量不同的病毒細菌接觸,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但是除了新冠,我們從不會間歇性地去對各種病毒細菌做核酸檢測。如果對所有病毒細菌都經常做檢測,那會發現我們的呼吸道有大量病毒細菌存在,因此核酸檢測陽性並不說明是重複感染N次」。

    江華表示,接種疫苗及加強針,旨在保護受接種者在感染病毒後不會產生嚴重疾病,但無論有無接種加強針,或已接種幾次加強針,無症狀核酸陽性或輕症感染仍可能發生。他指出,目前絕大多數感染者都是輕中症,症狀多為發燒、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幾乎沒有肺炎或低血氧等下呼吸道綜合症,而且一般在五至十天之內痊癒。

    江華認為另一個非常嚴重的事實是,新冠感染症狀並非新冠特有,人類有很多其他感染或嚴重疾病都會引起類似症狀,很多人認為如果有了一些類似症狀,發現核酸陽性,立即確認是新冠,但這樣做可能耽誤了其他更嚴重疾病的及時診斷和治療,非常危險。

    江華說:「新冠病毒正在成為人類另一個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毒之一,絕不可能消失,如果我們永遠停留在2020、2021年的思維模式上,那麼這個大流行將永無止盡」。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坐一趟飛機竟然耳聾 中藥針灸挽回聽力

    2022-08-01 / 新聞時事

    55歲的鄭小姐日前因公到歐洲出差,回台灣後左耳突然聽不到聲音而且伴隨耳鳴症狀,隔天趕緊至醫學中心耳鼻喉科就診。檢查發現,她連90分貝都聽不到,而且伴隨嚴重耳鳴,被診斷為診斷為「左耳突發性耳聾」,但以西藥治療了兩個禮拜,都沒有改善,因而改到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求診。呂秉勳醫師考量鄭小姐有心律過緩、血壓偏低病史,素來就氣血不足,加上長途飛行,高空壓力加重阻滯氣血循環,而發生突發性耳聾,遂以補氣血的中藥治療,加上針灸,活血通絡,一週治療兩次,兩週後便已完全恢復聽力,未再復發。

    「左耳突發性耳聾」是指在72小時內發生急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正常人可以聽到25分貝以內的音量,但此類病人的純音聽力檢查卻是至少三個連續頻率上的聽力損失大於30分貝,而且好發於單側。呂秉勳醫師說明,就西醫的觀點,突發性聽力喪失可能是病毒感染、內耳膜破損、腫瘤、免疫疾病、梅尼爾氏症、耳毒性藥物、長途飛行、壓力等原因導致,但不明原因發生者年發病率每十萬人就約11至77人,且多為單側,好發於43歲至53歲的族群,男女皆有可能。發病後,超過90%的患者患有同側耳鳴,20至60%的患者伴隨眩暈跟耳痛。

    突發性耳聾是中醫所稱之「暴聾」,但凡病人到中醫求診,醫師首重望聞問切,判斷病症的實虛。實者,即指病毒、風寒感冒等外因性發炎導致,多以西醫常規治療為主再輔以中醫合療;虛者則是氣血虧虛、氣滯血瘀等類型,中醫師會選擇強化氣血、活血治療。

    呂秉勳醫師解釋:「身體任何結構、神經都需要靠血液濡養,要是血液循環因外來因素如感染、阻塞,就可能導致損傷。耳朵的聽力亦同,濡養耳朵的血管被受壓迫,供血不足便易使神經傳導受損。」因此,針對虛症的突發性耳聾類型,中醫會視病人情況開立補中氣、升清陽的益氣聰明湯、補腎益精的的六味地黃湯、理氣開鬱的柴胡疏肝散、補養氣血的炙甘草湯替病人調理;針灸選穴上則以百會、足三里、聽宮、天衝、率谷、中渚、合谷、太衝等穴位為主,促進神經傳導,增強耳部血液循環。

    呂秉勳醫師強調,突發性耳聾必須及早治療,才能享有好的預後,且若是中西合療,療效會更顯見;此外,中西合療至少要1到2個月,但若超過2個月沒有改善,仍要透過西醫積極找尋原因,治根治本。呂秉勳醫師也提醒,熬夜、壓力或長期處於噪音環境都可能誘發病症發生,建議民眾維持規律飲食及作息,才能享有健康生活。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