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雞蛋怎辦?餐廳老闆南下買鴨蛋自救 改賣鴨蛋包飯
2023-03-01 / 新聞時事
記者李汶諭、柯佩瑄/桃園報導
全台鬧蛋荒,桃園中壢的蛋包飯業者叫不到雞蛋,原先打算暫停販售雞蛋消耗大的「蛋包飯」,不過老闆腦筋動得快,自己南下買鴨蛋來取代,過去鴨蛋的價格比雞蛋還要高,但是受到缺蛋影響,買下50斤鴨蛋,換算下來還比雞蛋便宜500元左右,相對省成本,也暫時克服沒蛋用的窘境。
金黃色蛋液下油鍋,蛋皮成型拿來裹住炒飯,這是蛋包飯的「靈魂」,但專賣店業者受缺蛋潮影響,從「雞」蛋改成「鴨」蛋。
蛋包飯業者周小姐:「炒飯(蛋)一定是必需品對不對?如果說缺蛋的話,廠商那邊沒有蛋,我們也沒有辦法做生意啊。」
開店10年來第1次遇到這樣的窘境,叫了貨但遲遲不來,蛋商說得等上1禮拜,擔心生意停擺,老闆只能想辦法自救。
北部沒雞蛋那就南下採購,自己抱回50斤的鴨蛋,算一算,1斤50元,要價2500元,比起雞蛋價格,老闆叫貨1籃20斤要1260元,換算50斤的價格直接飆破3000。
鴨蛋取代雞蛋,成本相對更省,但也讓人好奇滋味如何?
民眾:「我現在手上這碗(雞蛋)吃起來比較嫩,然後剛吃的第1碗炒飯,吃起來比較,蛋皮吃起來比較韌一點。」
民眾:「鴨蛋比較香。]
香氣和口感還是吃得出區別,但好在常客都能接受,缺蛋的問題暫時克服,不過有的店家依舊難關未解。
鮮黃的蛋汁包覆著高麗菜絲,煎出香嫩厚蛋餅,這樣1份就要用掉近2顆蛋,自從原料不夠只能限量販售,光這段時間營收就大減1/3。
蛋餅專賣業者:「之前都是到大概晚上6點、6點半,現在可能就到3、4點(打烊)。」
雞蛋不夠,店家每天只能勉強做出100份,也嘗試過想用「鴨蛋」取代。
蛋餅專賣業者:「我們就是原味比較清爽,就是(雞)蛋加菜去做,鴨蛋的味道比較重。」
明天的雞蛋來不來,變成老闆每天最煩惱的問題,蛋荒一日不解,都讓做生意的用蛋大戶心難安。
轉自此處
普發6000元懶人包! 「4身分、5管道」應備文件一次看
2023-02-24 / 新聞時事
行政院昨(23日)通過普發現金6,000元預算案,並送交立法院審查,通過後預計4月就可以發放,財政部隨後也公布領取資格和5種領取方式,其中登記入帳的網站專區仍在建置中,提醒民眾勿信不明連結。
一、誰能領?
設有戶籍之我國國民(包括發放起始日半年內出生之新生兒)、各級政府機關因公派駐國外人員,以及其具有我國國籍之眷屬、取得居留許可之外籍配偶、持永久居留證者之外國人,以上4種人都能領。
二、如何領
1.登記入帳:要到政府官網6,000元專區上登記,至於專區在哪?財政部說明,還在規劃中,目前尚未正式上線,待發放時間確定後,將正式對外公布開放使用。
2.ATM領現:除財政部規劃的8家公股行庫(台銀、土銀、合庫、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兆豐銀行、台企銀)之外,也納入國泰世華銀、中信銀、中華郵政、台新銀,總計提供領現的ATM銀行有12家,台數是2萬4,922台。
3.郵局領現:直接臨櫃即可。造冊發放:屏東縣獅子鄉、花蓮縣萬榮鄉、台東縣金峰鄉由當地派出所或者分駐所造冊發放。
4.直接入帳:領有勞保年金、國民年金、老農津貼、勞退、身障補助、中低收入老人津貼等特定族群不須登記,直接匯入帳戶。
5.特定偏鄉:屏東縣獅子鄉、花蓮縣萬榮鄉、台東縣金峰鄉,由當地派出所或分駐所造冊發放。
三、應備證件
1.登記入帳:發放對象健保卡號、身分證字號或居留證號、金融機構帳號。
2.ATM領現:發放對象健保卡號、身分證字號或居留證號、提款卡。
3.郵局提領:發放對象健保卡、身分證或居留證。
財政部強調,普發現金相關工作,已由各部會分工積極準備中,特別預算案業23日經行政院院會通過,下一步將送請立法院審議,待三讀通過後,才能確定發放日期,然而詐騙集團已經蠢蠢欲動,財政部呼籲民眾,請以官方資訊為主,若收到簡訊或電子郵件通知民眾領錢登錄,請切勿點擊轉傳,以免造成個人資料或財產上的損失,若有疑義請撥打165反詐騙電話。
轉自此處
iPhone 15 CAD渲染圖曝光!平價版本也換上動態島
2023-02-23 / 新聞時事
蘋果將在今年推出iPhone 15,隨著發表的日子越來越近,相關爆料也越來越多,近期外媒《9to5Mac》釋出iPhone 15的CAD渲染圖,曝光iPhone 15可能全系列都會採用動態島設計。
蘋果通常在發表iPhone之前,會將CAD文件提供給配件廠商,以便在發表前製作手機殼等相關配件,待新iPhone上市後便能同步發售,《9to5Mac》上周剛釋出iPhone 15 Pro的CAD渲染圖,此次帶來的則是iPhone 15。
從CAD渲染圖可見iPhone 15將換上動態島設計,意味著蘋果將捨棄自iPhone X以來所使用的瀏海螢幕,全面迎向動態島時代,同時iPhone 15的充電孔也會換上USB-C。
《9to5Mac》提到,CAD文件指出iPhone 15的螢幕尺寸將提升至6.2吋,且USB-C可支援比Lightning更快的充電和數據傳輸速度,不過其機身仍會使用物理性按鍵,而非像iPhone 15 Pro換上固態按鍵;但距離iPhone 15正式現身還有超過半年的時間,因此不排除這些設計可能還會有更動。
轉自此處
如何在 Android 上使用「就寢模式」來調暗桌布?
2023-02-22 / 新聞時事
用一些漂亮的桌布來妝點手機螢幕讓你的手機更漂亮,像是藝術、風景和城市景觀等類別都有很多人愛用,還會選擇用一些個人照片等。無論如何,到晚上放鬆的時間,你可能會想把放在床邊的手機螢幕調暗,或者你想準備睡個好覺時, Android 上的就寢模式就是你的好幫手。
如何在 Android 上使用「就寢模式」來調暗桌布?
在 Android 上啟用「就寢模式」
打開「設定」應用程式,向下捲動找到「數位健康與家長監護」。
點擊其中的「就寢模式」。
在內頁將「就寢模式適用零打擾模式」這一項旁的開關打開,然後點選下一步。
接下來你可以設定自己的就寢時間表,像是希望哪個時間段是就寢時間、一周裡的哪些天要啟用等,然後點選「使用時間表」,接下來點擊「完成」。
接下來,你可以選擇否要在就寢時間時是否啟用動作和光線感應。另外,若你經常跨時區旅遊,你可以打開「時區記錄」,讓就寢時間跟隨你的時區而變動。設定好後點擊右下角的「授予存取權」。
當你已經設定好就寢模式後,回到「數位健康與家長監護」,點擊進入「就寢模式」還可以進一步進行自訂的一些調整,雖然不多,但可以讓就寢模式更個人化。
在就寢模式內頁捲到最下方的「自訂」。
在這邊你可以設定的包含:就寢模式適用的「零打擾」模式:啟用這項可以在每天排定就寢模式啟用時程中同步開啟零打擾,讓夜間休息不被無關緊要的通知打擾。
就寢時間的螢幕選項:在這項裡面你可以點選螢幕要以怎樣的模式調暗,其中包含灰階、螢幕關閉、降低桌布亮度和深色主題等。
下一個鬧鐘響起時關閉就寢模式:這項適用於有設定鬧鐘的人,若沒有設定鬧鐘,則依照排定時間表來啟用與關閉。
下面筆者拍了兩張照片,左邊是日常桌布的亮度與顏色,右邊則是開啟就寢模式後的樣子,在 Android 手機上使用就寢模式調暗桌布,一旦進入就寢開始時間,它將一直保持到指定的結束時間,或者手動將其關閉。雖然桌布會變暗,但應用程式圖示、小工具和通知都不會受到影響。
這項設定幾乎在所有 Android 設備上都會有,讓你在結束忙碌的一天晚上休息時,或夜裡熄燈後看手機時眼睛不那麼刺眼,讓你不至於只是想看個時間就把自己亮醒。
轉自此處
痰濕體質狂長痘 中醫師教你打造不易長痘體質
2023-02-21 / 新聞時事
長痘痘已經不是青春期才會有的困擾,不少成年人臉上痘痘也是長不停。高雄和申堂洪敏芝醫師(見下圖)指出痘痘一向是皮膚的大敵,而痘痘的成因與身體內部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治療之前應由醫師診斷痘痘的類型與成因,並辨證體質來對症下藥,通常會以「痰濕」作為最重要的處理方式,同時透過飲食調理、調整生活型態來改善全身的平衡,讓自己能成為「不易長痘體質」。
青春痘與成年痘的差異
青春痘和成年痘是常見的皮膚毛囊發炎疾病———痤瘡,但發生原因機轉不同。青春痘的病因多與雄性激素增加分泌有關,由於青春期體內性賀爾蒙發生濃度波動變化,皮脂腺開始擴大、發育成熟導致油脂大量分泌,造成毛孔淤塞、進而發炎,產生紅腫、囊痘;而成年痘的病因則多與遺傳、熬夜、壓力、肥胖、內分泌、生活習慣和環境因素有關。洪醫師表示,現代人多半生活忙碌,壓力過大,飲食西化,作息不正常;若內分泌失去平衡,容易造成反覆冒痘。除了透過中藥調理之外,最重要的應是抒緩壓力,改善生活步調與心態,維持皮脂腺的分泌穩定。
「痰濕體質」上身狂長痘
洪醫師進一步說明兩者的治療方式,青春痘多為濕熱蘊結,而成年痘則多為肝鬱血瘀。在治療痘痘方面,會以「痰濕」作為最重要的處理方式。現代人飲食西化,體內容易累積「痰濁」;另外在忙碌緊湊的高壓社會中,壓力影響氣血循環不暢,也是形成痘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中醫治療上最重要的是疏通體內的痰凝瘀阻、氣滯血瘀,也可同時搭配西醫的外用藥膏、口服藥物,可同時由內向外調理體質,也能抑制病灶的發炎持續擴大。患者可事先跟醫師說明,便不會有藥物干擾的問題。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痘痘,在治療時都建議患者需注意飲食,避免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調理體內陰陽氣血平衡,加強皮膚清潔,以達到全身體質的改善。
打造「不易長痘體質」
洪醫師最後提醒民眾照顧肌膚,預防痘痘,最基本且重要的便是做好肌膚的清潔,不濫用複雜的彩妝品或保養品,定期清潔床單被套、枕頭套等接觸肌膚的用具,以及培養良好的作息、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適當的運動舒壓、健康均衡的飲食等等。其中,也必須注意品質良好油脂的攝取。因為油脂分泌的平衡,才能有效的潤澤肌膚,而不容易長痘發炎。
療程效果因人而異,並非保證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效果。記者提醒有關適應症、禁忌症等副作用等問題,療程前務必親自諮詢醫師,由醫師為專業說明和診斷。
轉自此處